|
 |
白梅
|
正常字體
放大字體
|
|
【出處】《本草經(jīng)集注》
【拼音名】Bái Méi
【別名】鹽梅(《尚書》),霜梅(《綱目》),白霜梅(《本草便讀》)。
【來源】為薔薇科植物梅的未成熟果實,經(jīng)鹽漬而成。
【制法】《齊民要術》:作白梅法,梅子核初成時摘取,夜以鹽汁漬之,晝則日曝,凡作十宿十浸十曝便成。
【性味】 酸澀咸,平。 ①《日華子本草》:暖,無毒。 ②《綱目》:酸咸,平,無毒。 ③《本草從新》:酸澀咸,平。
【功能主治】 治喉痹,瀉痢煩渴,梅核膈氣,癰疽腫毒,外傷出血。 ①陶弘景:白梅亦應(與烏梅)相似,今人多用白梅和藥,以點痣蝕惡肉。 ②《本草拾遺》:刺在肉中,嚼白梅封之,刺即出。 ③《日華子本草》:治刀箭(傷),止血,研敷之。 ④《本草圖經(jīng)》:除痰。 ⑤《本草蒙筌》:搗爛成膏,敷攻惡毒,治婦人乳癰,拔肉中箭簇;中風緊閉牙關,急宜將肉摩擦。 ⑥《綱目》:治中風驚癇,喉痹,痰厥僵仆。又治瀉痢煩渴,霍亂吐下,下血血崩,功同烏梅。
【用法用量】內服:煎湯、噙咽津液或入丸劑。外用:擦牙、搗敷或煅存性研末調敷。
【注意】《本草從新》:多食損齒傷筋。
【附方】 ①治喉痹乳蛾:㈠青梅二十枚(鹽十二兩,淹五日,取梅汁入明礬三兩),桔梗、白芷、防風各二兩,豬牙皂角三十條。為細末,拌汁和梅入瓶收之,每用一枚,噙咽津液。凡中風痰厥,牙關不開,用此擦之尤佳。(《綱目》水梅丸)㈡白梅包生礬末作丸含咽,或納吞之。(《圣濟總錄》) ②治霍亂吐利:鹽梅煎湯,細細飲之。(《如宜方》) ③治梅核膈氣:半青半黃梅子,每個用鹽一兩,淹一日夜,曬干,又浸又曬,至水盡乃止,用青錢三個,夾二梅,麻線縛定,通裝磁罐內,封埋地下,百日取出。每用一枚,含之咽汁,入喉即消。(《龔氏經(jīng)驗方》) ④治癰疽已潰未潰皆可用:鹽白梅燒存性,為末,入輕粉少許,香油調涂四圍。(《易簡方》) ⑤治金瘡:燒干梅作炭,搗末之,敷一宿。亦治被打傷。(《千金方》)
【摘錄】《*辭典》 |
|
|
|
 |
|
|